碧海青天、銀漢無波、冰輪皎潔、桂影婆娑。
素秋千頃、飛鏡誰磨、長風浩浩、把酒高歌。
明日中秋,一輪皎潔,相思幾多,它生於中國人對團圓美滿最深的“執念”——關於秋思和月亮,更關於故鄉和遠方。
這些恒久的意象,在中華文化中被運用到極致卻不露聲色,看似意淺卻極情深,含蓄而溫暖,詩意而幽然。
它們伏藏在國人內心最柔軟的地方,隨著月亮的圓缺和月色的濃淡起伏變化,描摹著生命看不見的模樣——那是屬於自心的斂藏,也是關於靈魂的生長,更是對於天地的敬拜和家國的信仰。
一輪皎潔,相思幾多
月到中秋偏皎潔,知他多少,陰晴圓缺——中秋,關於祭月的儀式感農曆一般將四季分各為“孟、仲、季”三部分,中秋正位於秋天中部,也就是仲秋時節,“仲”通“中”,故稱“中秋”。
中秋節與春節、清明、端午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,可見它的重要性。
相較冬春之交的“元宵節”,夏秋之交的“中秋節”當夜被認為是一年中月相最為飽滿,月光最為明亮的時候,也最能代表中華文化對於月亮的崇拜和對團圓的祈盼。
眾所周知,中秋是關於月亮的節日——為何選擇農曆八月十五來表達對於月亮的熱愛和崇拜,而中華文化為何如此偏愛月亮這一意象,讓我們逐一道來。
中秋祭月
為何選擇八月十五來表達對月亮的敬拜之意。
《禮記》記載:“天子春朝日,秋夕月,朝日以朝,夕月以夕。”
天子春分祭日、秋分祭月,祭日在早晨日升之刻,而祭月則選擇夜晚月上之時。
但因為秋分的時間不確定,且不如中秋之月那樣圓滿,所以祭月時間逐漸變為中秋之夜。
中秋和秋分時間靠近,白晝和夜晚時間差別不大,月亮位於正東,接收到太陽直射光線最多。而且中秋時,月亮在地球赤道上空,離地球最近,反射到地麵的光線也最多,所以月光皎潔,最為明亮。
日月之慧,陰陽消長
而中華文化又為何如此偏愛月亮。
中華文化中日月分別代表著陰陽兩極(即日為陽之主,月為陰之宗)。
陰陽相合則萬物生滅製衡,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,故而皇家非常重視對於日月的祭祀,以祈求風調雨順、國泰民安。
而後祭月的習俗又從官方流入了民間,成為非常重要的民俗,而祭月祈福對於男女來說又有所不同。
兒童蟾宮折桂圖(網圖,侵刪)
蟾宮折桂象征著科舉中第,故古代中秋祭月男子主要祈求功名;女子則希望麵如皓月,貌似嫦娥,所以中秋也被稱作拜月節、女兒節。
而在儀式感和習俗之外,月亮有關於“團圓”、“圓滿”等幸福美好之意,而且作為中華詩詞與文化之中非常重要的意象,它的地位不言而喻。
中秋盼團圓
今夜月明人盡望,不知秋思落誰家——中秋,永遠的鄉愁相比於陽光的熱烈和直接,月亮則柔和而溫暖,非常符合國人骨子裏推崇的含蓄、不露鋒芒——由內而外散發的謙謙君子、溫潤如玉的氣質。
而中秋月則象征著團圓,是屬於故鄉的羈絆,即如同詩聖杜甫筆下:“露從今夜白、月是故鄉明,家書抵萬金,白頭搔更短。”
月為故鄉,是千裏之外的召喚,那是關於鄉愁的哀愁和繾綣,衍生為國人揮之不去的家國情懷。
那樣的鄉愁由來已久,是一壺烈酒,是一碗故鄉,任憑風幹的歲月布滿縱橫交錯的皸裂紋路,隻要浸潤了故鄉的月色,就能瞬間飽滿和生動起來,變得熨帖而溫暖。
中秋,永遠的鄉愁
那是父親住滿老繭的手,為你摘下秋天枝頭第一顆紅熟的柿子,是母親藏著老淚的眼,為你卸下歸來路上的風塵仆仆。
皓白清亮的月光,染過歲月的無常,染過秋暮的蒼蒼,在父母的鬢發間留下一團團的清霜。
思念的月光,遙遠的家鄉
時間如潮水般退漲,那些逝去的、那些歸來的,秋雨裏訴說的是誰的離愁,秋風裏遊蕩的是誰的思念。
中秋的安然是在家中,而遊子的腳步就是圓的半徑,再遠也走不出故鄉的圓心。
細細數來,人生短短幾十載,有多少個中秋可以和家人團聚月下,並肩共看那一輪圓滿!
中秋歸家,共看圓滿
唯應待明月,千裏與君同——月光華滿,中秋同看,詩詞裏的中秋中秋的唯美讓人們為之紀念,也讓諸多文人墨客為之傾倒。
古往今來,關於中秋的詩詞數不勝數,其中文字優美、感情飽滿、立意高遠的名篇更是不勝枚舉,但每每提到中秋,總繞不開一首來自東坡先生的《水調歌頭ⷦ月幾時有》。
公元1076年中秋,41歲的蘇軾酩酊大醉、歡飲水達旦、飽蘸筆墨寫出了傳頌後世的名句“但願人長久、千裏共嬋娟”。
其中有對家人的思念和關於人生的無常和曠達,引發了近千年以來一個民族對於“中秋”的情感共鳴和美好祈願,被不斷地吟誦傳唱。
明月幾時有
“陰晴圓缺都休說,且喜人間好時節”。關於故鄉的思念和記憶,藏在心底最深的地方,一想起,嘴角都會不由自主地揚起。
“碧天如水,一洗秋容淨,何處飛來大明鏡”。“桂花浮玉,正月滿天街,夜涼如洗”。秋色如洗,涼風有信,月照山河,光滿人間——此時的世界最為幹淨清涼。
月色如詩
丹桂叢、中秋夜,“花在杯中、月在杯中”,雲霧遮斷,秋雨綿綿,“雲濕紗窗,雨濕紗窗”,想乘風問天工,卻路信難通,“滿堂唯有燭花紅,杯且從容,歌且從容”。中秋無月,亦可從容。
“暮雲收盡溢清寒,銀漢無聲轉玉盤。此生此夜不長好,明月明年何處看。”銀漢光轉,清輝玉盤,中秋有月,此夜之幸。
暮雲收盡溢清寒,銀漢無聲轉玉盤
“唯應待明月,千裏與君同”,中秋不僅是每個家庭的團圓日,還是萬千海外華人共看明月、同賞佳節的時刻,其背後是對團圓的向往,更是對故土的深情,是無盡的眷戀和思念。
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時”,寄托著一個民族最深的傳承和無言的感慨,也是我們永不忘記的根係和歸屬。
浩蕩爽潔的秋風中,有穿越古今的月光,千裏同看的美好:遙祭同一輪明月,吟誦著這樣的詩篇,品嚐著香甜的月餅,口齒噙香,不知今夕是何年。
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時
小餅如嚼月,中有酥和飴——中秋食,最香甜中秋從最初的祭祀而來,又有了宴飲、觀潮、燃燈、玩燈、猜謎、舞火龍、燒塔、拜兔兒爺等的項目。
少數民族還有追月、行月、跳月、尋月、串月、望月等的習俗。可謂五花八門,精彩紛呈,讓人目不暇接。
北京兔兒爺
當然,除了團圓賞月等,還有什麽比美食更能慰藉人心呢?中秋的主角除了眾多甜美的水果、桂花酒和各種菜品,當然不得不提的就是C位美食——月餅。
月餅據傳開始始於唐代,其名是唐玄宗與楊貴妃所取,《洛中見聞》曾記載:中秋節新科進士曲江宴時,唐僖宗將月餅賞賜進士。明朝則成為中秋必備祭品,成為全民中秋食品。
中秋食月餅
作為中秋的主角,月餅的製作一直與時俱進又遵從傳統。
美食家東坡曾評價“小餅如嚼月,中有酥和飴”。清代袁枚的《隨園食單》:“酥皮月餅,以鬆仁、核桃仁、瓜子仁和冰糖、豬油作餡,食之不覺甜而香鬆柔膩。”
月餅從產地分為京式、廣式、滇式、潮式、蘇式、台式、港式、徽式等。
月餅香甜
就口味而言,酸甜鹹辣豐富多樣,餡料更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超出了固有思維,顛覆了傳統,讓人眼花繚亂。
傳統有餡料滿滿、濃鬱豐厚、備受爭議的五仁月餅;軟滑綿密、甜糯清香的豆沙月餅;豐腴適口、清甜耐久的蛋黃蓮蓉月餅等;
還有現在時興的流沙奶黃、桃山皮月餅、冰激淩月餅、榴蓮月餅等等。
中秋宴飲,團團之樂
記得幼時的月餅是一種由大到小壘起來的寶塔狀的,還包著紅白二色的點心紙,而其中的餡料是五仁和紅綠絲,很不討小孩的喜歡,所以總是偷偷啃月餅皮,惹來大人的不悅與責罵。
當然,此時江南還流行喝桂花酒、吃桂花糖藕——想象著白嫩嫩的藕節,裝滿清香的糯米,輔以八月桂子的褐色濃稠的蜜漿。
擅長吃鴨的南京人還有桂花鴨,桂花芋頭等等小吃和大菜。除此以外,中秋不得不提的當然是螃蟹。
紅樓夢裏的中秋節
《紅樓夢》裏黛玉有蟹詩雅情:
鐵甲長戈死未忘,堆盤色相喜先嚐。螯封嫩玉雙雙滿,殼凸紅脂塊塊香。
多肉更憐卿八足,助情誰勸我千觴。對茲佳品酬佳節,桂拂清風菊帶霜。
最出彩和讓人口涎欲滴的還是張岱的陶庵夢憶中《蟹會》一文的描述:
食品不加鹽醋而五味全者,為蚶、為河蟹。河蟹至十月與稻梁俱肥,殼如盤大,墳起,而紫螯巨如拳,小腳肉出,油油如螾蜒 。掀其殼,膏膩堆積,如玉脂珀屑,團結不散,甘腴雖八珍不及。
螯封嫩玉雙雙滿,殼凸紅脂塊塊香,膏膩堆積、玉脂珀屑,蟹肉的鮮甜,蟹膏的濃香。讓人垂涎三尺。
秋日相聚,家人團圓,觀月賞花,食此淳厚香甜的美食,再複何求。
中秋團圓
但願人長久,千裏共嬋娟——最美的中秋,最暖的守護今夜月明人盡望,不知秋思落誰家。中秋時,人們圍坐月下、歡笑暢談、品茗把盞、喜樂融融。
可是一些庭院卻少了幾個身影,多了月色的孤寂,思念被瑟瑟秋風吹起,無言無聲。
宏村月色
跨越千山,那些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和家人團聚的人們,那些守護在一線的人們,讓人心生敬意。
為了天下的一輪圓滿和皎潔,背後有太多聚散悲歡。
浩浩人海與茫茫世間,渺小而平凡的人們,何嚐不是那千萬盞明亮的燈火,在沒有月亮的時候,點亮美好和希望,守護著家庭,奉獻著社會!
最美的中秋,最暖的守護
從遙遠的北疆到無垠的南海,從茂密的森林到蒼茫的戈壁,在人跡罕至的地方依然佇立著那孤獨而堅定的哨卡。
在這個萬家團圓的日子,我們可愛的邊境的戰士們依然守護著祖國的安全而無法與家人團聚。
那些在一線崗位的普通人們,認真地工作著,為了眾人最為普通的日常,他們付出了諸多的努力。
苟利國家生死以,豈因禍福避趨之?
曾經和現在,為這個民族默默發光發熱的有名無名的英雄們,他們就是夜夜照亮我們的那一輪明月,無論陰晴圓缺,照亮了華夏九州,組成了我們民族的希望和真正的圓滿!
月圓中秋,天地長久
憶及兒時姥爺家的小院,中秋正是滿架葡萄熟透的時候,綠如翡翠,紫似寶石,菊花金黃純白開成一片,一家人在那樣清雅的香氣中吃著月餅和各色果品,祭月賞月,美好如斯。
兩位老人都已故去,想起姥爺親手栽植的葡萄和姥姥喚我的乳名,心間那摻雜著溫情的回憶會隨著淚水不斷湧起,感慨良久。
西安城牆觀中秋
工作在外,回家頗少,陪同父母的時間更是短暫。兒時不懂中秋為何要千裏奔赴,相聚團圓,後來才理解這樣的儀式感,正是小時不識月,再懂已中年。
如今每年中秋,不能回家時,父親還會如往常,將水果精心裝飾,認真擺盤,點蠟焚香,祝禱進獻月亮,也會給拍照發給遠方的我以作留念。
感激家人的用心,這是中秋的儀式感,更是無法歸去時心內的溫暖。
中秋拜月
正如陽明先生所言——吾心自有光明月,千古團圓永無缺。心有光明,千古無缺,是大自在,也是大光明。
佳節即到,提前祝願大家心間圓滿、喜樂安康!無論是否能與家人團聚,隻要共看這一輪明月,即使遠隔千裏,心也永遠在一起!願佳節快樂!
雙節同祝,也願各位敬愛的老師們教師節快樂!
#中秋節##月餅##中秋話團圓#
如果您喜歡我的文字,麻煩支持 關注 點讚 評論,非常感謝!
探索文化背後的詩意,感受生命本來的溫度,無塵和你一起在文化中體味美好,在瑣碎生活中撿拾點滴的溫暖!
圖片為原創製作,圖源來自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文字為原創,特此聲明。
念奴嬌ⷤ𘭧狀
蘇軾 〔宋代〕
憑高眺遠,見長空萬裏,雲無留跡。桂魄飛來,光射處,冷浸一天秋碧。玉宇瓊樓,乘鸞來去,人在清涼國。江山如畫,望中煙樹曆曆。
我醉拍手狂歌,舉杯邀月,對影成三客。起舞徘徊風露下,今夕不知何夕?便欲乘風,翻然歸去,何用騎鵬翼。水晶宮裏,一聲吹斷橫笛。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发表评论: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